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政府有關辦局、直屬企事業單位,駐梅有關單位:
《梅河口市2023年保護性耕作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梅河口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4月7日
梅河口市2023年保護性耕作實施方案
按照《吉林省農業農村廳 吉林省財政廳關于印發〈吉林省2023年保護性耕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吉農辦機發〔2023〕11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認真借鑒“梨樹模式”,推動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堅持生態優先、用養結合、穩產豐產、節本增效導向,強化組織領導和政策引導,通過政府與市場兩端發力,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科技支撐與產業培育并重,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并行,整體推進擴面與重點突破提質并舉,加快在我市適宜區域全面推行保護性耕作,促進黑土地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任務目標
按照“穩步擴面、質量為先”原則,2023年全市保護性耕作任務面積5萬畝。穩步加大整鄉推進,鼓勵基礎條件好的鄉鎮結合實際實施整鄉、整村推進,努力擴大實施面積。
三、實施辦法
(一)實施范圍。全市適宜區域全面實施。以玉米作物為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重點,探索推進大豆、雜糧等其他作物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
(二)技術模式。牢牢把握保護性耕作“多覆蓋、少動土”的核心要求,在保障糧食穩產豐產的前提下,盡量增加秸稈覆蓋,減少土壤擾動??蓞⒄辙r業農村部印發的《2023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技術指引》(農機科〔2022〕117號),也可結合土壤、水分、積溫、種植方式、經營規模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優選本區域技術模式。
(三)補助標準。根據省里安排我市資金總量和各鄉鎮(街)保護性耕作任務,全市結合保護性耕作資金總量和實施面積統籌使用補助資金。穩步實施差異化補助,推進“高質多補”,根據秸稈覆蓋地表程度分檔實施差異化補助。原則上可分為秸稈大量覆蓋、部分覆蓋、少量覆蓋3個檔次。
1.玉米作物補助標準。秸稈大量覆蓋(覆蓋率在60%及以上),補助標準每畝不超過100元;秸稈部分覆蓋(覆蓋率在30%-60%之間),補助標準每畝不超過80元;秸稈少量覆蓋(覆蓋率在30%以下的),補助標準每畝不超過40元。
2.大豆、雜糧等補助標準。實施免少耕播種作業的地塊實行統一標準進行補助,按照秸稈少量覆蓋(覆蓋率在30%以下的)的補助標準進行補助。
(四)補助對象。作業補助為實施保護性耕作的農業經營主體和作業服務主體,具體補助對象由各鄉鎮(街)根據實際自行確定。
(五)查驗核實。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各鄉鎮(街)成立驗收小組,組織完成保護性耕作作業補貼的查驗核實。依據信息化遠程電子監測方式進行查驗核實,對信息化遠程電子監測平臺上傳數據有異議時采取人工現場復查核驗,主要查驗秸稈覆蓋還田、機械免(少)耕播種作業等情況。市農業農村部門按照鄉鎮(街)上報的作業補貼面積進行統籌安排,組織完成作業補貼的公示、統計匯總、上報等工作。
(六)補助方式。保護性耕作采取“先作業后補助、先公示后兌現”的方式進行,即按照相關要求,先進行查驗核實,確定擬補助的面積、對象和金額,公示7天無異議后,確定最終補助面積、補助金額和補助對象。市農業農村部門根據驗收結果向市財政部門提報資金需求,市財政部門及時撥付補助資金。
四、工作程序
(一)落實任務面積。按照省農業農村廳和省財政廳下達的年度任務指標分解到各鄉鎮(街),各鄉鎮(街)按照當年保護性耕作任務指標把任務分解落實到村、種植戶、地塊及作業者。
(二)組織查驗核實。在春季播種作業結束后,即可組織開展面積查驗、公示等工作。市農業農村局在4月20日至6月6日期間,以周報形式向省農業農村廳報送保護性耕作實施進度。各鄉鎮(街)于6月10日前組織完成作業補貼的實地查驗核實工作并上報給市農業農村局,在7月31日前,市農業農村局審核確定擬補助面積、對象和金額,組織各鄉鎮(街)完成作業補貼的公示(以村為單位)、統計匯總、上報等工作。市農業農村局于8月30日前根據驗收結果會同市財政局填報年度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及補助資金情況匯總表報送省農業農村廳。
(三)補助資金結算。項目驗收結束后,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如不涉及資金調整,市農業農村局和市財政局要及時履行相關手續兌付補助資金。涉及資金調整,待省里調整資金后及時兌付補助資金。
(四)工作情況總結。市農業農村局于11月30日前將保護性耕作實施情況工作總結、實施面積及補助資金情況匯總表、績效自評報告報送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梅河口市保護性耕作推進行動領導小組,建立政府領導、上下聯動、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市農業農村部局成立由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實施領導小組,負責具體實施工作。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補貼作業任務承擔鄉鎮(街)是實施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作業補貼工作的責任主體,要把發展保護性耕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農業農村改革重點任務,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工作措施,并建立嚴格規范的工作機制、制度,切實保證規范化開展工作。市農業農村局要做好指導服務,要不定期隨機督導和抽查各鄉鎮(街)工作開展情況。市財政局要配套工作經費,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負責補貼資金撥付管理。
(二)加大政策聯動。加強與黑土地保護工程、秸稈綜合利用等有關政策的銜接配合,推動政策同向用力,推動保護性耕作向典型黑土區傾斜的基礎上,將更多適宜保護性耕作區域納入實施范圍。
(三)加強宣傳培訓。各鄉鎮(街)要充分利用手機、網絡、電視、報刊、新媒體等各種媒介,多種渠道大力宣傳保護性耕作技術、政府扶持政策等,促進技術進村入戶,觀念深入人心。積極推動“省市縣三級、政企社三方”聯動培訓。成立專家指導組,組織建立技術指導服務隊伍,用好高素質農民培訓工程等項目,深入基層、農戶、田間開展形式多樣的現場培訓和技術服務,讓種植經營者、農機作業者掌握保護性耕作的核心要領,促進技術規范應用。組織對集中實施區域鄉鎮(街)主管農業負責同志、村兩委負責同志開展技術培訓和政策宣講,進一步了解保護性耕作作用和秸稈覆蓋基本要求,督促做好農戶宣講引導工作,切實減少秸稈田間焚燒和過度離田現象。采取多種形式對保護性耕作成效明顯的地方和推廣應用先進人物進行宣傳表揚。
(四)加強信息公開。要建立查驗核實和公示制度,設立監督電話,以多種形式公開補助的程序、補助標準、補助方式等。要將受益農戶、補助面積和補助金額等相關信息,在當地進行公示,讓補助信息公開透明,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堅決防止在補助實施中出現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弄虛作假等情況發生。
(五)加強監督管理。各鄉鎮(街)根據方案要求,明確補助作業地塊的核驗標準,強化具體監管措施,嚴防虛報補助作業面積、降低作業標準、套取補助資金等違規行為發生。加快推進信息化遠程電子監測工作,2023年保護性耕作監測終端實現實施區域全覆蓋,要采用監測數據作為兌付作業補助資金的重要參考依據,提高監管工作效率。要建立專門的檔案,相關文件資料、信息化平臺監測數據等要留存備查。
責任編輯: